【财新网】(实习记者 张雪丰)由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以下简称“污泥促进会”)发起的第二届“让污泥回归土地”植树活动12日在北京怀柔区举行。
除了促进会会员单位领导,还有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的领导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据统计,中国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为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而且80%的污泥不能得到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后产生污泥,这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陈过的及其复杂的非均质体,含水率约80%,颗粒细比重小,外部形态为黑褐色胶状浓稠物。
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泥随意丢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大量的病毒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在2010年的北京“污泥第一案”中,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评估了该案件所涉及的倾倒的6000吨污泥可带来的环境污染环境影响。在这些污泥当中检出多种重金属,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粪大肠菌类群数等项目均严重超标。当时的评估认为,污泥倾倒对该地区造成重大环境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副理事长陈同斌教授告诉财新记者,污泥处理成本较高,又属于隐性问题,效果难以看得见,所以很多政府对这种市政环保设施的建设常常持一种躲避态度,“得过且过”。另外,中国污泥状况较之国外又有不同的地方。对此,陈同斌做了个比喻:就像垃圾问题,在田里、地里丢一点点垃圾不见得是个大问题,成为大问题的是你经常丢或很多人丢。例如德国人口少,污水处理厂小,产生了污泥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而我国污水处理厂大,产生的污泥就多,处理起来就较难了。
对于污泥处理是否就无计可施了呢?陈同斌对此表示,虽然全国来说污泥处理还没达到很高的程度,但是局部地区依然有成功案例。这就说明,污泥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些年来,在污泥回归土地方面是有实际的应用案例的。据了解,2008年基质应用在奥运场馆绿化工程,总用量2000方。鸟巢广场周边的草坪铺制,采用的是污泥好氧发酵产物作为栽培基质种植的草皮卷,此类草皮卷容重轻,铺设形成的草坪绿期长、持水性强。2014年,在青岛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主场馆及园区绿化均采用污泥好氧发酵产物作为栽培基质,总用量4000方。该栽培基质为城市污泥经好氧发酵转化而成,病原菌、杂草种子、发芽植树等均达到行业标准。
据此前财新记者的报道,国内污泥处理有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首先是干化焚烧技术,将污泥干化后作为燃料,灰渣可填埋或做建材。另外一种是以堆肥进行土地利用为主。其中又分为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厌氧发酵是污泥在无氧条件下,由细菌将污泥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物质。厌氧消化后出来的污泥沼渣,可以作为肥料。好氧发酵是通常在污泥中需添加10%—15%的木屑和花生壳,促进发酵。
北京中科博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理陈俊对财新记者表示,在他们接触的全国三四百个城市中,相关负责人一般都想走可靠工艺路线,实现资源循环。包括直接地面对污泥问题的,比如建设局、污水厂等,也都认为该这么做,但是这条工艺路线比起填埋来还是复杂些,需要投的钱还是更多些。但是未来,这样的局面还是有改变的可能性的。
“城市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变成资源回归土地,是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理事长杨向平说。